凍瘡是冬季的常見病。到了冬季,很多人會在耳廓、面頰、手足部位出現凍瘡。這是由于寒冷潮濕等因素誘發的末梢部位局限性、淤血性、炎癥性皮膚病。
人體長期暴露于寒冷、潮濕的環境中,皮膚血管痙攣收縮,久而久之,血管麻痹后擴張引起靜脈淤血,造成周圍血液循環不良從而誘發凍瘡。
并不是每年冬季手上都會起凍瘡,是否長凍瘡取決于多種因素:
一、環境因素
寒冷暴露程度
如果在冬季長時間處于寒冷潮濕的戶外環境,且沒有做好保暖措施,手部頻繁暴露在低溫下,那么手上起凍瘡的可能性就比較大。例如,長期在戶外工作的郵遞員、交通警察等,他們的手部更容易受到寒冷侵襲而長凍瘡。
溫度驟變
當從溫暖的室內突然進入寒冷的室外,或反之,手部血管會經歷急劇的收縮和擴張,這種溫度的快速變化容易引發凍瘡。比如,在冬天進入沒有暖氣的地下室等寒冷環境時,手部就可能因這種溫度變化而長凍瘡。
二、個體因素
血液循環狀況
血液循環不良的人更容易長凍瘡。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病癥的人,其四肢末梢血液循環往往較差,在冬季手部就更容易出現凍瘡。
皮膚抗寒能力
每個人的皮膚對寒冷的耐受程度不同。一些皮膚較為嬌嫩、平時缺乏耐寒鍛煉的人,其手部皮膚在冬季更容易受到寒冷傷害,進而長凍瘡。比如,兒童和女性的皮膚通常相對更嬌嫩,在同等寒冷條件下,他們手上長凍瘡的幾率可能更高。
生活習慣
不注意手部保暖,在冬天經常不戴手套,或者手套過薄、不保暖,手部就容易受凍長凍瘡。另外,一些人在冬季頻繁洗手后不及時擦干,使手部長期處于潮濕狀態,也會降低手部皮膚的抗寒能力,增加長凍瘡的風險。
三、營養狀況
維生素缺乏
當身體缺乏某些維生素,如維生素C、維生素E等時,可能會影響血管的彈性和通透性,進而影響手部的血液循環,使手部更容易在冬季長凍瘡。維生素C具有增強血管壁韌性的作用,維生素E則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。
應對凍瘡的小妙招
防寒
在野外或室外時穿戴御寒衣帽、手套,室內寒冷時宜裝取暖設施。夜間需要久坐工作者更應注意防寒保暖,冬季要用溫水,宜戴軟皮手套。一般來說,棉手套比五指分開的手套更具有保暖性。工作或勞動時可戴工作手套,以防凍傷;涂少量凡士林可減少皮膚散熱,也有保溫作用。鞋襪、內衣的大小、松緊要合適,不要過緊過小。
防濕
經常保持衣服、鞋襪的干燥,受潮后及時更換,手足多汗的人冬季手腳也總是冰涼的,末梢循環不好,更應注意及時調整更換。在涼水中勞作后應及時擦干手,保持皮膚干燥。
防靜
避免肢體長期靜止不動,坐久了、立久了要適當活動,以促進血液循環,減少凍瘡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