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化不良是由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,通常與精神因素、飲食因素、藥物因素、疾病因素等有關,可能會出現上腹部不適、餐后飽脹、厭食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消化不良可以遵醫囑按摩中脘、天樞、內關、足三里等穴位。
胃
中脘穴:
位置: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中上4寸。取穴時,可先找到肚臍,然后將四指并攏,從肚臍往上量,四指寬度處便是中脘穴。
功效:它是胃的募穴,也是任脈上的重要穴位,幾乎所有脾胃問題都能找它幫忙。按揉中脘穴,能夠直接刺激腸胃蠕動,增強胃動力,讓食物加速排空,減輕腹脹、積食帶來的飽脹感;還能調節脾胃氣機,改善脾胃虛寒、運化無力的狀況,對于緩解消化不良、胃痛、惡心嘔吐等一系列消化系不適都頗為有效。日常可以用掌根按揉,力度適中,每次按揉3-5分鐘。
足三里穴: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,犢鼻與解溪連線上。簡單的取穴技巧是,膝蓋外側有個凹陷叫犢鼻穴,從犢鼻穴往下量四橫指(三寸),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的位置便是。
功效:此穴被稱作“保健要穴”,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。中醫講“肚腹三里留”,消化不良時,刺激足三里,能起到健脾和胃、扶正培元的作用,調節腸胃功能,提升消化能力。可以用拇指點按,力度稍重,以產生酸麻脹感為宜,雙側穴位各按揉3分鐘左右。
內關穴:
位置:位于前臂掌側,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
功效: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,和三焦經相表里,能調暢三焦氣機。當胃部消化功能紊亂,出現惡心、胃脹的時候,按揉內關穴,可寬胸理氣、和胃降逆,輔助腸胃恢復正常蠕動節奏,減輕不適癥狀。按揉時,用拇指指腹輕輕轉圈揉按,每次2-3分鐘。
天樞穴:
位置:在腹部,橫平臍中,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通俗來講,就是肚臍左右兩側三指寬的地方。
功效:它是大腸的募穴,左右各一。按揉天樞穴,能促進腸道蠕動,調節大腸傳導糟粕的功能,幫助消化吸收,尤其針對腹部脹滿、便秘、泄瀉這類消化問題,有著不錯的調理效果。雙手拇指同時按壓,揉動即可,每次揉按3-5分鐘。
天樞穴
胃不消化怎么按摩有效果
按揉中脘穴:
位置:處于人體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中上4寸處。簡便找法是先定位肚臍,再將四指并攏,從肚臍往上量四指寬度。
手法:采用仰臥姿勢,放松腹部肌肉。用一只手的掌根或大魚際貼于中脘穴,力度適中地做環形揉動,頻率約每分鐘60-80次,按揉3-5分鐘,至穴位處產生溫熱感。這能直接刺激胃部,增強胃蠕動,緩解胃脹、胃痛等不適,調節脾胃氣機。
點按足三里穴: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,犢鼻與解溪連線上。通俗來講,找到膝蓋外側的犢鼻穴,垂直向下量四橫指寬度,再往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就是。
手法:坐在椅子上,雙腿自然下垂、放松。雙手拇指分別對準雙側足三里穴,垂直用力向下點按,力度以感覺酸脹為宜,持續3-5秒后松開,重復操作20-30次。足三里作為保健要穴,能健脾和胃,提升消化能力,點按可激發經氣,改善消化。
揉按內關穴:
位置:位于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
手法:取坐姿或站姿皆可,伸出一只手,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腹放在內關穴上,輕柔地做環形揉按,帶動皮下組織轉動,速度稍慢,每次揉按2-3分鐘。內關穴可寬胸理氣、和胃降逆,減輕惡心、胃脹等消化不良癥狀。
推揉天樞穴:
位置:位于腹部,橫平臍中,前正中線旁開2寸,也就是肚臍左右兩側約三指寬處。
手法:站立或平臥均可,雙手疊放,掌心對準天樞穴,先以掌根稍用力下壓,接著按照順時針方向做環形推揉,幅度適中,每分鐘約50-60圈,持續推揉3-5分鐘。天樞穴能促進腸道蠕動,調節消化與排便,緩解腹部脹滿。
按摩穴位只是一種輔助手段,若消化不良問題長期且嚴重,需及時就醫檢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