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。為足陽明胃經穴位,可調節脾胃功能,增強運化促進氣血生成,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虛弱、面色萎黃等。
2、血海穴:位于屈膝時大腿內側,髕底內側端上2寸。足太陰脾經穴位,可調節血液循環,活血化瘀、補血養血,改善氣血不足的婦科問題及面色無華。
3、三陰交穴:位于小腿內側,內踝尖上3寸。肝、脾、腎三條陰經交會穴,可健脾益血、調肝補腎,緩解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、眩暈、腰膝酸軟等。
4、關元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中下3寸。小腸募穴,可培元固本、補益下焦,補充元氣促進氣血生成和運行,對宮寒、腎陽虛等引起的氣血不足效果明顯。
5、氣海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中下1.5寸。任脈穴位,生發和培補元氣,調節氣機,有助于氣血化生和運行,改善氣短、乏力等癥狀。
女人氣血不足怎么調理
1、補鐵食物:多吃紅肉、深色蔬菜,如牛肉、豬肝、菠菜、紅棗,維生素C可促進非血紅素鐵吸收。
2、營養均衡:保證攝入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,谷物、魚類、豆類、蔬果都要合理攝入。
3、充足睡眠:保證每晚7-8小時睡眠,11點-3點最好處于深度睡眠,營造舒適環境助眠。
4、適量運動:適合的運動有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散步、慢跑,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。
5、情緒調節:不良情緒影響氣血運行,可通過冥想、瑜伽調節,如貓牛式、下犬式等瑜伽體式結合呼吸法可疏肝理氣。
6、中藥調理: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方劑,如八珍湯用于氣血兩虛,歸脾湯用于心脾兩虛、氣血不足。
7、艾灸調理:艾灸足三里、血海、三陰交等穴位,調節氣血。
8、按摩調理:按摩氣海穴、關元穴補氣血,每次點按3-5分鐘,每天2-3次。
氣血兩虛的發病原因
1、營養攝入不足:長期飲食不均衡、節食或食物匱乏,缺乏蛋白質、鐵、維生素B12、葉酸等營養物質,可致氣血兩虛。
2、飲食不規律:不吃早餐、三餐不定或暴飲暴食,會使脾胃運化節律紊亂,導致氣血生成不足。
3、過度勞累:長期體力或腦力勞動過度、缺乏休息,消耗氣血;熬夜還會影響脾胃運化,減少氣血生成。
4、長期睡眠不足:睡眠是調養氣血的重要時段,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差,會使器官無法休息,尤其錯過肝臟養血時間,會損害肝臟藏血功能,導致氣血不足。
5、缺乏運動:長期久坐不動,氣血運行緩慢,脾胃運化受抑,易導致氣血兩虛。
6、慢性失血:月經量過多、痔瘡出血、消化道潰瘍出血等慢性失血情況,長期失血導致血虛,進而氣血兩虛。
7、慢性疾病消耗:慢性腎病、肝病、結核病等慢性疾病長期消耗氣血,還會影響氣血生成和運行。
8、脾胃疾病: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虛弱或患有脾胃疾病,會影響食物消化吸收,導致氣血兩虛。
9、長期情緒壓抑:長期不良情緒會導致肝郁氣滯,影響脾胃運化,使氣血生成不足。
10、情緒過激:突然的情緒過激使氣血逆亂,消耗正氣,反復如此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引發氣血兩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