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疼可以按以下穴位:
中脘穴:
位置:位于人體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中上4寸處。可以先找到肚臍,將四指并攏,從肚臍往上量四指寬度,對應的位置便是中脘穴。
中脘穴
原理及效果:它是胃之募穴,也是任脈上關鍵穴位,氣血匯聚于此,與胃部聯系緊密。胃疼發作時,用指腹或掌根按揉中脘穴,力度適中,以穴位處產生溫熱、酸脹感為宜,順時針方向揉動,每次按揉3-5分鐘,能直接調節胃部氣機,讓痙攣的胃部肌肉松弛,緩解疼痛,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,改善消化功能。
足三里穴: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,犢鼻與解溪連線上。簡單操作是,先找到膝蓋外側的犢鼻穴,垂直向下量四橫指(三寸),再往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的位置。
原理及效果: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,中醫素有“肚腹三里留”的說法,意味著腹部的病癥大多能通過刺激該穴位來調理。當胃疼時,用拇指用力點按足三里,產生酸麻脹感后,保持按壓3-5分鐘,松開再按,重復幾次,可起到健脾和胃、扶正祛邪的作用,疏通胃經氣血,緩解胃部疼痛,增強胃的耐受能力。
內關穴:
位置:位于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
原理及效果: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,與三焦經互為表里,能調節三焦氣機。胃疼伴隨惡心、胸悶時,按揉內關穴效果顯著。用拇指輕輕按揉,環形轉動,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度,揉2-3分鐘,它能寬胸理氣、和胃降逆,舒緩胃部痙攣,減輕疼痛感,還能緩解情緒緊張對胃的不良影響。
梁丘穴:
位置:屈膝,在大腿前面,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,髕底上2寸。通俗來講,先找到膝蓋骨外側上緣,往上約三橫指寬處。
原理及效果:梁丘穴是足陽明胃經郄穴,郄穴善于治療急性病癥。胃疼急性發作時,握拳用指關節垂直按壓梁丘穴,力度較重,按壓出明顯酸麻痛感,持續按壓2-3分鐘,能快速止住胃部痙攣帶來的疼痛,對胃寒、飲食積滯引發的胃痛效果尤佳。
按摩
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項
穴位按摩時,手法與力度十分關鍵,關乎按摩效果與身體安全,有如下注意事項:
按揉法:這是最常用的手法,以手指、掌根或大魚際等部位著力于穴位。操作時,手指或掌部要緊貼皮膚,動作需沉穩,不要出現滑動、摩擦皮膚的狀況,應帶動皮下組織一起環形揉動,讓力量均勻滲透進穴位。比如按揉腹部的中脘穴,用掌根輕柔且持續轉圈,能促進腸胃蠕動。
點按法:一般用拇指、食指或中指的指尖垂直按壓穴位,要求位置精準。按壓下去時,手指不要移動,保持穩定。像點按腿部的足三里穴,找準穴位精準發力,才可以有效激發經氣。點按時,節奏可稍慢,一按一松,給穴位足夠的反應時間。
推法:用手指、掌根沿著經絡或者肌肉紋理的方向做直線推動。操作時,用力要平穩、均勻,速度不宜過快,保證力量持續深入肌膚,常用于背部膀胱經等經絡較長的部位,能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。
拿法: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用力,提捏起肌膚,一緊一松。拿捏的幅度適中,頻率也不能太快,多應用在肩部、頸部,可有效放松局部肌肉,緩解肌肉緊張與酸痛。
叩擊法:手握空拳,用拳背、小魚際或者指尖輕輕敲打穴位所在部位,動作要有節奏感,力量先輕后重,從慢到快,適用于面積稍大、肌肉豐厚的區域,例如叩擊大腿外側的膽經穴位,能激發氣血運行。
適度為宜:力度要根據個人體質、穴位位置以及耐受程度來調整。初次按摩,或是體質虛弱、年紀較大、兒童群體,力度應從輕開始,慢慢試探性增加;身體壯實、肌肉豐厚的年輕人,力度可適當加大,但以不產生難以忍受的疼痛為限。比如按摩合谷穴,老人、小孩輕輕按揉即可,青壯年可稍用力。
循序漸進:不要一開始就用很大的力氣,應先輕緩施力,觀察身體反應,倘若沒有不適,再逐步加重,讓身體有適應過程。特別是一些敏感穴位,突然大力按壓,容易引起身體緊張,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。
以得氣為度:得氣指的是按摩穴位時,受術者產生酸、麻、脹、痛、熱等感覺,這表明經氣被激發。但“得氣”感也不能過度強烈,要是按摩時出現刺痛、銳痛,說明用力過大,需立刻減輕力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