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農歷講,“立秋”是秋天的開始,到“霜降”為秋天終止,“秋分”恰為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。因此,依我國舊歷的秋季論,這一天剛好是秋天九十天的一半,我們平時所說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。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,作為星夜時間相等的節氣,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明陽平衡的規律,使機體保持“胡平陽秘”的原則,按照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說:“謹察明陽之所在,以平為期”,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。
一、秋分應該注意什么
1.過量食蟹會致腸胃炎
秋分前后,不僅月餅市場開始旺盛,此季的螃蟹也開始黃肥肉滿。不少市民除了從海鮮市場購買,還熱衷于網購,一飽口福。結果,因貪圖美味,吃出病的人不在少數,比如:急性腸胃炎、急性胰腺炎等,有的甚至還要吊鹽水。
消化科醫生提醒您,螃蟹首先要蒸熟煮透,吃蟹時最好還要除去蟹的腮、胃、心、腸等臟器。由于螃蟹性寒,虛寒者不宜多食,更不能與柿子、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。
2.三高癥”少吃肉餡蛋黃餡
食蟹在大閘蟹上市的旺季,月餅也隨之火爆起來。有些人好吃甜食,甚至還每天把月餅當早飯吃。醫學專家提醒,吃月餅時要特別注意。月餅是高糖、高脂食品,早上或中午吃可補充能量,也不易發胖,但在晚上,則應少吃或不吃月餅,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應如此,否則可能增加血栓風險。
3.冷水洗臉適當秋凍防感冒
秋季早晚溫差大,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,及時增減衣物,預防風寒。但也不必過早“多穿衣”,應注意耐寒鍛煉,也就是常說的“秋凍”。
秋季養生,應以“收”為主。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、活動量不大的項目。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煉和有氧運動,比如:登山、步行、打太極拳、騎自行車、跳舞等。適當的冷水鍛煉對預防傷風感冒、流鼻涕、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。因此,平時可用冷水洗臉、洗腳、浴鼻,身體健壯的人還可洗冷水浴等。
4.防燥宜多吃“辛酸”果蔬
秋分時節,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。秋分的“燥”不同于白露的“燥”。秋分的“燥”是涼燥,白露的“燥”是“溫燥”,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、溫潤為主的食物,比如: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,像藕、荸薺、甘蔗、秋梨、柑橘、山楂、蘋果、葡萄、百合、銀耳、柿子等,都是調養佳品。
秋分時節,還可適當多吃一些辛味、酸味、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,特別是白蘿卜、胡蘿卜。值得提醒的是,秋分后寒涼氣氛日漸濃郁,如果本身脾胃不好、經常腹瀉,水果吃多了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