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大家越來越注重身體調養,中藥憑借其獨特的療效,還有底蘊深厚的理論根基,在很多人調養身體時,成了首選之法。不過,大家心里也都犯嘀咕:“都知道中藥調理身體好,可到底吃多久算一個療程?這一個療程下來,又得花多長時間呢?”
中藥調理療程時長的影響因素
個人體質:人與人的體質差別較大,有氣虛、血瘀、濕熱等不同體質類型,對中藥的吸收和反應速度也不一樣。要是體質比較弱,那往往就得花更長時間來調理,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。
疾病性質:急性病和慢性病對中藥療程的要求完全不同。像感冒、腹瀉這些急性病,用中藥治療的療程可能就比較短;但要是高血壓、糖尿病這類慢性病,那就得長期,甚至是一輩子都得靠中藥來維持和調理。
治療目標:治療目標不一樣,療程長短自然也不同。一般來說,只是緩解癥狀,要比徹底治愈所需的時間短。
中藥調理方式有哪些
1、中藥內服
湯劑: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方式。將中藥材加水煎煮后,去渣取汁服用。其優點是能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個體化配方,藥物濃度高,吸收快,療效顯著。比如治療感冒的銀翹解毒湯,可根據風熱感冒的具體癥狀加減藥物。
丸劑:包括蜜丸、水丸、糊丸等。是將藥物研成細粉,加入適宜的黏合劑制成丸狀。丸劑服用方便,便于保存,適合長期服用,常用于慢性疾病的調理,如六味地黃丸可用于肝腎陰虛的調理。
散劑:把藥物粉碎成細粉。有內服和外用之分,內服散劑吸收較快,如七厘散可用于化瘀消腫、止痛止血;外用散劑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,如冰硼散用于治療口腔潰瘍等。
膏劑:有內服膏劑和外用膏劑。內服膏劑又稱膏滋,是將藥物反復煎煮,去渣取汁,濃縮后加入蜂蜜等制成,有滋補和調理作用,適合體質虛弱者在冬令時節進補,如八珍膏可補益氣血。外用膏劑如狗皮膏,可用于祛風散寒、活血止痛。
2、中藥外用
熏洗:利用中藥煎湯的熱氣熏蒸及藥液的浸泡來治療疾病。如用艾葉、花椒等煎湯熏洗足部,可溫通經絡、散寒止痛,改善下肢血液循環,還能緩解疲勞。
貼敷:將中藥制成膏狀、糊狀或藥餅等,貼敷于體表特定部位,通過皮膚滲透發揮作用。如在三伏天用白芥子等藥物貼敷于穴位上,可治療哮喘等虛寒性疾病,這就是有名的“三伏貼”。
坐?。褐饕糜跁幉俊⒏亻T等部位的疾病。如用苦參、黃柏等煎湯坐浴,可治療痔瘡、陰道炎等,能起到清熱燥濕、殺蟲止癢的功效。
涂擦:將中藥制成酊劑、油劑等,涂擦于皮膚表面。如紅花油涂擦可用于治療跌打損傷、瘀血腫痛等。
3、針灸推拿
針灸:通過針刺穴位或艾灸穴位來調節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、調理身體的目的。針刺是將毫針刺入穴位,運用提插、捻轉等手法激發經氣;艾灸則是用艾絨等材料點燃后熏烤穴位,如艾灸足三里可增強脾胃功能,提高機體免疫力。
推拿按摩:醫生運用推、拿、按、摩、揉、捏、點、拍等各種手法,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,以調節機體生理、病理狀況。如按摩太陽穴可緩解頭痛,按摩腹部可促進胃腸蠕動,改善消化功能。
4、其他調理方式
中藥食療:將中藥與食物搭配,制成具有保健和治療作用的飲食。如用山藥、薏米、芡實煮粥,可健脾利濕,適合脾胃虛弱者;用枸杞、桂圓燉雞,可滋補肝腎、養血安神,適合氣血不足者。
中藥香囊:將芳香類中藥如艾葉、藿香、薄荷等研成粉末,裝入香囊中佩戴或放置于室內。可起到驅蚊、防疫、醒腦開竅等作用,如在流感季節,佩戴中藥香囊有一定的預防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