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臉上穴位關聯著全身健康。睛明、攢竹等眼周穴位,暢通氣血,護眼又緩頭痛;迎香穴屬大腸經,能宣暢肺氣,改善鼻塞鼻炎;地倉、頰車關乎面部肌肉與消化,可糾面癱、減牙痛;人中穴居督脈,在急救時醒腦開竅,作用不容小覷。那么,想知道臉上都有什么穴位嗎?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臉
臉上都有什么穴位
睛明穴:位于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。歸屬足太陽膀胱經,它是治療眼部疾病的關鍵穴位,像是常見的近視、遠視、目赤腫痛、迎風流淚等眼部不適,通過按揉睛明穴,能夠促進眼部周圍氣血循環,起到緩解疲勞、改善視力的作用。
攢竹穴:在眉頭凹陷中,眶上切跡處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按揉該穴位可有效減輕眼睛疲勞、脹痛,對于因用眼過度導致的眼皮沉重、視物模糊等情況,有著不錯的調理效果,還能幫助緩解頭痛、眉棱骨痛。
魚腰穴:處在瞳孔直上,眉毛中心的位置。此穴能疏風通絡,對于眼部疾病,像青光眼、視神經萎縮這類較為棘手的病癥,有一定輔助改善作用,日常按揉也能提神醒目,緩解眼部干澀。
絲竹空穴:位于眉梢凹陷處,歸屬于手少陽三焦經。常用于調理眼部疾病,例如目赤腫痛、眼瞼瞤動,同時對偏頭痛、面痛也具備一定的止痛與調理功效,能起到疏風清熱、明目安神的效果。
瞳子髎穴:在目外眥外側0.5寸凹陷處,屬于足少陽膽經。對眼睛保健意義重大,可用于治療目赤腫痛、羞明流淚、內障、目翳等各類眼部問題,按摩它還能促進眼周肌膚的血液循環,減少魚尾紋滋生。
承泣穴:處于眼球與眶下緣之間,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。對于多種眼疾,比如眼瞼瞤動、迎風流淚、夜盲,還有眼袋松弛、黑眼圈等眼周肌膚問題,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,能幫助收緊眼周肌膚,促進營養吸收。
四白穴:在眼眶下緣正中直下0.5寸處,歸足陽明胃經。既能緩解眼睛疲勞、改善視力,又對面部神經麻痹、三叉神經痛等面部疼痛問題有緩解之效,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美白肌膚,促進面部氣血循環。
四白穴
迎香穴:位于鼻翼外緣中點旁,當鼻唇溝中,屬于手陽明大腸經。是緩解鼻部不適的要穴,無論是傷風引起的鼻塞、流涕,還是過敏性鼻炎、鼻竇炎等慢性鼻病,按揉迎香穴都能宣通鼻竅,減輕癥狀。
地倉穴:在面部,口角外側,上直對瞳孔,是足陽明胃經穴位。常用于治療面癱、口角歪斜、流涎等面部肌肉運動失常的病癥,按揉刺激它,有助于恢復面部肌肉的正常功能。
頰車穴:位于面頰部,下頜角前上方,耳下大約一橫指處,咬肌隆起時按之凹陷處,歸屬足陽明胃經。對于牙痛、牙關緊閉、頰腫、口噤不語等口腔和面部問題,有著良好的調理作用。
人中穴:又稱水溝穴,在人中溝的上1/3與中1/3交點處。屬督脈,是急救的關鍵穴位,當遇到昏迷、暈厥、中暑、癲狂癇等緊急突發狀況時,用力掐按人中穴,能起到醒腦開竅、回陽救逆的作用。
承漿穴:在面部,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,隸屬任脈。它可以調節津液分泌,對口干、口苦、流涎等津液失調問題有緩解功效,還常用于治療面部痤瘡、口腔潰瘍等,促進面部的氣血調和。
面部按摩穴位有哪些
面部穴位由上至下分布有陽白、魚腰、絲竹空、精明、攢竹、印堂、承泣、四白、瞳子髎、迎香、顴髎、地倉、頰車、水溝、承漿等。
不同穴位用處各不相同,最常用的印堂穴和水溝穴(人中穴),當人昏迷或意識不清時可以掐水溝穴。按揉眼部周圍的穴位可以保護眼睛,比如絲竹空、精明、攢竹、承泣、四白等。平時我們做的眼保健操就是按揉這些穴位。其次陽白、魚腰、地倉、頰車等穴更是臨床上治療面癱的常用穴位。鼻翼兩旁的迎香穴,是大腸經的腧穴,最常用于鼻部的一些疾病。
如有不適,請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同時注意針刺操作具有一定危險性,不可自行嘗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