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中醫理論講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,因此濕氣重一般和脾腎陽虛有關。濕氣重可以選擇艾灸能夠溫經活血、祛濕通絡的部位,艾灸療法是通過溫熱的刺激,作用于經絡腧穴。那么,你知道濕氣重艾灸什么穴位幫助緩解嗎?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艾灸
濕氣重艾灸什么穴位
1、天樞穴:位于肚臍兩側,距離肚臍各2寸的位置,具有理氣健脾、消積化滯、祛濕止瀉的功效,可以治療腹脹、腹瀉、痢疾等疾病;
2、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外側,外膝眼下3寸,具有調理脾胃、健脾利濕、和胃止痛的功效,可以治療腹脹、腹瀉、痢疾等問題;
3、中脘穴:位于肚臍上4寸,雖然是在任脈上,但是是胃的募穴,可以理中焦之氣,祛濕和胃、益氣健脾;
4、豐隆穴:位于小腿前外側,足部外踝尖上8寸,脛骨前緣處,是化痰祛濕的要穴,具有調暢氣機、清熱利濕、理脾和胃、降逆化濁的功效,可以治療咳嗽、痰多等痰飲病證;
5、陰陵泉穴:位于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,具有健脾和胃、清熱利濕、補腎的功效,主要治療腹脹、腹瀉、水腫、黃疸、小便不利等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的病證。
由于艾灸本身就具有溫經散寒、除濕通絡的功效,再加上選取的穴位也是具有健脾和胃、祛濕功效的,所以每天可以選取三四個穴位進行艾灸,可以幫助祛除體內的濕氣。而有些人群不喜歡艾灸的味道,也可以選擇遵醫囑內服中藥湯劑,以及拔罐、刮痧、中藥泡腳等方法,多管齊下,共奏祛濕之功。
濕氣
去濕氣艾灸穴位有哪些
去濕氣艾灸穴位通常有中脘穴、背腧穴、足三里、神闕穴、豐隆穴等,治療期間應積極配合。
1、中脘穴:
位于腹部前面的中線處,對此穴位進行艾灸,能夠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,有助于濕氣排出。
2、背腧穴:
該穴位以脾俞、腎俞為主,艾灸后能夠促進脾胃運化水濕功能,增強體內濕氣排出的作用。
3、足三里:
對足三里進行艾灸,可以起到和胃降逆、健脾祛濕的好處,同時還能夠改善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異常表現。
4、神闕穴:
艾灸該穴位能夠起到利水固脫、溫陽救逆、調節氣血以及利水消腫的作用,有助于體內濕氣排出。
5、豐隆穴:
屬足陽明胃經,具有健脾和胃、止咳平喘、化痰開竅的功效,并且還能夠起到行氣降逆、化痰濕、去除體內濕氣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