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足三里穴: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,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。簡單的定位方法是,當膝蓋彎曲時,從膝蓋外側的凹陷處(犢鼻穴)往下量4橫指(3寸),脛骨前嵴外側大約1橫指寬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。用拇指指腹按壓足三里穴,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,每次按壓持續3-5分鐘,然后松開,重復按壓3-5次。也可以采用揉動的方式,以穴位為中心,順時針方向揉動,每分鐘約60-80次,持續揉動3-5分鐘。按摩此穴位可以調節胃腸功能,促進胃腸蠕動,有助于排出胃內的脹氣。
2、中脘穴:中脘穴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當臍中上4寸。找這個穴位可以先找到肚臍,然后將手指并攏,從肚臍向上量4個手指寬度的位置就是中脘穴。按摩中脘穴可以采用點按或者揉按的方法。點按的時候,用食指或者中指的指腹垂直按壓穴位,力度適中,每次按壓1-2分鐘,松開后再按,重復3-5次。揉按則是以穴位為中心,用手掌或者指腹做順時針方向的環形揉動,揉動的范圍可以稍大一些,大約以穴位為中心,直徑3-5厘米的圓,頻率為每分鐘60-80次,持續揉動3-5分鐘。中脘穴是調節胃腸功能的重要穴位,按摩它可以促進消化,緩解胃部脹滿不適。
3、內關穴: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,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定位時,先找到手腕上的橫紋,從橫紋往上量3橫指(2寸),在兩條肌腱(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)之間就是內關穴。用拇指指腹按壓內關穴,按壓的力度以產生酸麻脹感并能耐受為度,每次按壓1-2分鐘,松開后稍作停頓,再進行下一次按壓,重復按壓3-5次。也可以同時按摩雙側內關穴,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按壓兩側穴位,進行同步操作。按摩內關穴可以調節植物神經功能,緩解胃部的痙攣和脹氣,對改善胃脹氣帶來的不適很有幫助。
4、天樞穴:天樞穴位于腹部,橫平臍中,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簡單來說,就是在肚臍兩側大約3橫指寬的位置。按摩天樞穴主要是采用揉動的方式。雙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別放在兩側天樞穴上,以穴位為中心,做順時針方向的環形揉動,力度適中,以能帶動腹部的皮下組織為宜,每分鐘大約60-80次,持續揉動3-5分鐘。天樞穴是大腸的募穴,按摩此穴位可以促進大腸的蠕動,幫助排出腸道內的氣體,從而減輕胃脹氣的癥狀。
胃脹氣按摩什么部位見效快
1、肚臍周圍:經常吃不易消化的食物、飯后不適當運動等因素,可能會加重胃部負擔,出現胃脹氣的情況。患者可以去正規的醫院或者診所,由專業醫生揉肚臍周圍,能夠促進胃腸道蠕動,起到排氣的作用。
2、支溝穴:對于胃脹氣的患者而言,如果揉肚臍周圍無明顯的效果,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揉支溝穴,能夠起到調理氣機、降逆除滯、通利腑氣的作用,對排氣有一定的作用。
3、足三里穴:足三里穴位于膝蓋前側下方凹陷處,胃脹氣的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按摩足三里穴,能夠起到疏經通絡、理脾和胃的作用,有利于促進身體恢復。
胃脹氣怎么快速排出脹氣
1、散步: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,幫助排出胃內的氣體。散步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,在飯后半小時后開始散步,速度適中,每次散步20-30分鐘左右。身體的運動能夠刺激胃腸道的肌肉收縮,推動胃內的食物和氣體向下移動,通過腸道排出體外。
2、彎腰動作:站立位,雙腳與肩同寬,然后慢慢向前彎腰,雙手盡量向下伸展,保持這個姿勢1-2分鐘。這個動作可以改變胃內氣體的位置,利用重力作用使氣體更容易排出。同時,身體的彎曲也會對腹部臟器產生一定的擠壓,促進胃腸蠕動,輔助氣體排出。
3、跪姿前傾:雙膝跪地,上半身前傾,胸部盡量貼近大腿,雙手向前伸展。保持這個姿勢約30秒-1分鐘,然后慢慢恢復到起始姿勢,重復3-5次。這種姿勢能夠有效擠壓腹部,給胃部一個壓力,促使氣體從食管或腸道排出。
4、腹部按摩:平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,放松身體,然后雙手搓熱。將右手放在左手上,以肚臍為中心,按照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腹部。按摩的力度要適中,以能輕微推動腹部的肌肉和內臟為宜,頻率大約每分鐘60-80次,持續按摩5-10分鐘。這樣的按摩方式可以刺激腸道蠕動,幫助氣體排出。因為腸道的蠕動方向是順時針的,這種按摩與腸道正常的蠕動方向一致,有助于推動氣體沿著腸道移動。
5、喝溫水:喝一杯溫水可以幫助緩解胃脹氣。水溫以溫熱為宜,大約40-50攝氏度,喝的時候要慢慢咽下,不要大口吞咽。溫水可以起到舒緩胃腸道肌肉的作用,并且能夠稀釋胃內的氣體,使氣體更容易排出。同時,它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,加快消化過程。
2、**喝一些有助于排氣的飲品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