腳上有穴名的經穴有33個,雙腳共66個;常用的經外奇穴3個,雙腳共12個。屬于足三陽和三陰經,具體指足太陽膀胱經,足少陽膽經,足陽明胃經,足太陰脾經,足少陰腎經,足厥陰肝經,其中腳上的經穴分別是隱白、大都、太白、公孫、商丘、涌泉、然谷、太溪、大鐘、水泉、照海、大敦、行間、太沖、中封、厲兌、內庭、陷谷、沖陽、解溪、足竅陰、俠溪、地五會、足臨泣、丘墟、至陰、足通谷、束骨、京骨、金門、申脈、仆參、昆侖。經脈奇穴分別是八風、內踝尖和外踝尖。
腳上的各個部位
1、腳趾:腳趾位于腳的前端,通常一只腳有5個腳趾,分別為踇趾(大拇指)、二趾、三趾、次腳趾(第四趾)、小腳趾。腳趾與腳底平面有一定的夾角,略向上彎曲,具有一定的彈性或活動性,能夠方便行走和保持平衡。其中,大拇指在行走和跑步時尤其重要,起到支撐和推進的作用。小腳趾的外側有“小腳趾關節”,這個關節對于保持足弓的穩定性非常重要。
2、腳背:腳背主要是由跗骨組成,因此也叫做跗面,位于腳上方的腳面,是腳趾和腳踝之間的部分。腳背皮下脂肪較少,外觀上為拱形,連接著腳趾與腳踝,此處皮膚較為薄弱,容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造成傷害。
3、腳掌(腳底):腳掌即腳底,位于腳的最下方,是與地面直接或間接性接觸的部分。腳掌承擔著身體的重量,也可以與地面緊密聯系而保持平衡。此外,腳掌的汗腺較多,常易于出汗。腳底有很多穴位,按摩這些穴位可以緩解疲勞和疼痛。
4、足弓:足弓是腳部的跗骨與跖骨形成縱向與橫向的弓形結構,分為內側縱弓、外側縱弓和橫弓。足弓有助于分散體重,提供彈性和穩定性,幫助吸收行走和跳躍時的沖擊力。足弓的存在對于維持人體的平衡和正常直立行走至關重要。
5、足踝:足踝連接小腿和腳部,負責腳部的上下左右移動,是行走和跑步時的重要關節。足踝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對于腳部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。
6、跟骨:跟骨是腳后跟的主要骨骼,是腳部最寬和最厚的部分。跟骨承受著站立和行走時的大部分重量,起到支撐和保護的作用。
腳底板痛什么原因
1、長期走路:長時間行走或站立可能導致腳底肌肉和筋膜疲勞,進而引發疼痛。
2、鞋子不合腳:穿著過小、過硬或過緊的鞋子會壓迫腳底,導致受力不均和疼痛。
3、擠壓或撞擊:腳底受到外部物體的擠壓或撞擊,可能導致軟組織損傷或骨折,從而引起疼痛。
4、韌帶損傷:在運動或活動中,如果用力過猛或姿勢不當,可能導致腳底韌帶拉傷或撕裂,引發疼痛。
5、足底筋膜炎:這是最常見的腳底板疼痛原因之一。由于長期走路過多、穿鞋不當或內分泌失調等原因,足底筋膜受到損傷,引發無菌性炎癥,導致疼痛。
6、跟骨骨刺:跟骨骨刺是骨質增生的結果,通常發生在足跟部。骨刺可能刺激周圍的軟組織,引發疼痛和炎癥反應。
7、骨折:由于運動不當或外力作用,可能導致腳部趾骨骨折,從而引起腳底板疼痛。
8、痛風性關節炎:痛風患者由于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腳底板,可能導致局部組織疼痛,特別是在行走時疼痛加重。
9、走路姿勢不正確: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可能加重腳底負擔,導致疼痛。
10、身體過重:肥胖患者的腳底板受壓過大,容易引起疼痛。
11、局部感染:細菌感染、真菌感染等可引起腳底板疼痛,并伴有紅腫、發熱等癥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