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中醫經絡講究取穴準確,但想找準穴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腳踝內側主要循行的經絡是足少陰腎經,這些穴位與腎經相互配合,為人體的氣血運行、臟腑調節起到關鍵支撐。那么,你知道腳踝內側是什么穴位嗎?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腳踝
腳踝內側是什么穴位
1、三陰交穴:位于小腿內側,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緣后方。“三陰”指的是足厥陰肝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,此穴為三條陰經交會之處,故而得名。它用途廣泛,能健脾益血、調肝補腎,可調節女性經期紊亂、痛經,緩解腹脹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脾胃不適,還對失眠、焦慮等情志問題有一定舒緩作用。
2、太溪穴:在足內側,內踝后方,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。它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,有滋腎陰、壯腎陽、清虛火、理氣的功效。日常保健按摩太溪穴,對咽干口燥、咽喉腫痛、耳鳴、失眠、腰膝酸軟等腎陰虛或腎陽虛引發的癥狀,均能起到一定調理效果。
3、照海穴:位置在足內側,內踝尖下方凹陷處。歸屬足少陰腎經,有滋陰降火、利咽安神的功能。當出現咽喉干燥、疼痛,尤其是夜間加重,伴有失眠、煩躁等陰虛有火的癥狀時,刺激照海穴會有不錯的緩解作用。
4、商丘穴:處于內踝前下方凹陷中,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,隸屬足太陰脾經。它可以運化脾濕,對于腹脹、泄瀉、便秘、足踝疼痛等病癥,通過按揉該穴位,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。
腳踝
刺激穴位時要注意什么
找準穴位:穴位定位精準與否,直接關乎效果與安全。可以對照經絡穴位圖,先在體表大致標記,隨后用手指輕按探尋,當摸到明顯酸麻脹感的“敏感點”,大概率就是穴位所在。像太溪穴,就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,找準了才能精準施力。要是沒把握,請教專業中醫師更好。
清潔雙手與皮膚:按摩前,務必把手洗凈,防止手上細菌沾染到穴位周邊皮膚引發感染。要是用艾灸、拔罐這類輔助器具刺激穴位,相應器具也需提前清潔、消毒。與此同時,要把腳踝內側皮膚清潔干凈,尤其是涂抹護膚品、藥膏后,需擦拭掉,避免影響穴位刺激效果。
控制手法與力度:初次刺激穴位,手法宜輕柔,力度從輕緩開始,慢慢試探身體反應,之后依據耐受程度適度加碼。拿揉法舉例,起始輕輕揉動,僅讓皮膚稍有下陷,待適應后,再稍微加重,產生適度的酸麻脹感。老人、兒童、體質虛弱者,全程都得用輕柔手法與小力度,避免造成損傷。
把握刺激時長:無論是按摩、艾灸,還是針刺穴位,單次刺激時間都要有度。按摩時,每個穴位按揉3-5分鐘即可;艾灸的話,每穴艾灸10-15分鐘,防止過度刺激引發疲勞、上火等狀況。另外,一天當中刺激次數也有限,通常1-2次,別過于頻繁。
注意禁忌人群:孕婦要特別謹慎,像三陰交這類有調節氣血、疏通經絡功效的穴位,孕期刺激可能引發胎動不安,非專業醫生指導,不要輕易觸碰;經期女性,若月經量過多,刺激有活血作用的穴位,會加重出血,也需避開;還有極度疲勞、過饑、過飽時,人體氣血運行不穩定,也不宜馬上刺激穴位。
留意身體反應:刺激穴位時,身體偶爾會出現一些正常的得氣反應,比如輕微酸麻脹、溫熱感。可要是出現疼痛難忍、心慌、頭暈、出大汗等異常狀況,就得立刻停止,原地休息,癥狀嚴重時,要趕緊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