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,又稱“冬節”、“長至節”、“亞歲”等,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,通常在每年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。這一天,北半球的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。那么,你知道冬至節氣的特點和風俗嗎?
冬至節氣的特點和風俗
1、特點
天文現象:冬至這天,太陽直射點南行達到極致,直射南回歸線(23°26′S)。北半球的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。此后,太陽直射點開始北返,白晝將逐日增長。
氣候特點:冬至標志著進入寒冷時節,民間由此開始“數九”計算寒天。實際上,由于地表尚有“積熱”,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,真正的嚴寒往往出現在冬至之后。
自然變化:冬至后,陽氣開始回升,萬物開始孕育新的生機。古人認為,冬至是“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”的時刻,是自然界陰陽交替、新舊更替的重要節點。
2、風俗
吃餃子:在中國北方,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。餃子的形狀像元寶,寓意財源廣進。
吃湯圓:在江南地區,冬至盛行吃湯圓。湯圓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,象征著團圓和圓滿。民間有“吃了湯圓大一歲”的說法。
吃羊肉湯:在西南地區,尤其是四川,冬至有喝羊肉湯的習俗。人們認為羊肉能驅寒補陽,適合在寒冷的冬天食用。
祭祖:冬至是祭祖的重要日子。人們會在家中設立祭臺,擺上酒菜、水果等供品,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。
數九:從冬至開始,人們便進入了“數九”的日子。每九天為一個“九”,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后,春天便來臨了。這期間有許多與數九相關的民諺和歌謠,如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”等。
冬至節氣的養生方法
飲食原則:冬至時節,飲食宜多樣,谷、果、肉、蔬合理搭配,適當選用高鈣食品。寒氣正盛,陽氣始生,飲食的總體原則為溫肺健脾、交通心腎。要遵從御寒保暖、防燥多滋潤的原則,保證營養又不傷脾胃,以蛋白質多、維生素多、纖維素多、糖類少、脂肪少、鹽少為原則。
調節起居:應早睡晚起,不可過度勞累,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,有利于陽氣的潛藏、陰精的積蓄。中老年最好晚上9點左右睡覺,早晨太陽出來了再起床。年輕人要保持規律的生活節奏,盡量做到晚上11點前入睡。
適當曬太陽:在陽光充足時曬20~30分鐘太陽,有助于暖身健體,補益陽氣,防病祛邪。
減少房事:節欲保精,冬季養生重在溫陽益陰、補腎藏精,若縱欲過度,損耗精氣神,易導致體力下降、易患疾病。
腰部按摩:雙手掌心相對搓熱,以兩手掌面緊貼腰部脊柱兩旁,直線往返摩擦腰部兩側,一上一下為1遍,連作108遍,使腰部有熱感。此方法具有溫補腎陽、強腰壯腎、潤腸通便等作用,可以舒筋通絡,促進腰部氣血循環,消除腰肌疲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