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凍瘡是冬天極為常見的皮膚病,是由于冬季氣候寒冷,外露的皮膚受到冷凍的刺激,時間一長,皮下小動脈發生痙攣收縮,產生血液瘀滯,使局部組織缺氧,導致組織細胞受到損害。那么,每年冬天都長凍瘡是怎么回事呢?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冬天
每年冬天都長凍瘡是怎么回事
寒冷暴露:長時間處于寒冷潮濕環境,是長凍瘡的直接誘因。冬日氣溫低,四肢末端、耳朵、鼻尖這些部位血液循環相對較差,皮下小動脈遇冷收縮,導致血液瘀滯,時間久了,血管通透性增加,血漿滲出到組織間隙,就引發了凍瘡。比如,戶外工作者、滑雪愛好者,經常在低溫環境下活動,手腳、耳朵頻繁受凍,凍瘡發生率更高。
血液循環不暢:本身末梢循環差的人,冬天更易中招。老年人新陳代謝慢,兒童血管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全,他們的末梢血管對寒冷適應能力弱,血液難以順暢輸送到肢體末端,使得局部組織缺血缺氧,大大增加了長凍瘡的風險。此外,久坐、久站等不良生活習慣,也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,雙腳就容易長凍瘡。
衣物穿著不當:冬天穿衣如果過于緊身,尤其鞋襪、手套過緊,會對肢體末端產生壓迫,阻礙血液循環,導致血液回流受阻,讓局部熱量散失更快,更容易凍傷,誘發凍瘡。
體質因素:一些人本身屬于陽虛體質,陽氣有溫煦身體、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,陽虛則生內寒,機體產熱不足,耐寒能力差,在冬天就更容易遭受凍瘡困擾。部分患有雷諾氏病、系統性紅斑狼瘡這類影響末梢血管功能的疾病患者,也會因血管舒縮異常,頻繁遭遇凍瘡。
缺乏運動:冬天運動量減少,身體產熱隨之降低,肌肉活動量不夠,無法有力地協助心臟將血液泵送到全身,使得肢體末端血液灌注不足,寒冷襲來時,難以維持正常體溫,助長了凍瘡的發生。
營養不均衡:若日常飲食中缺乏蛋白質、維生素C、維生素E、鐵等關鍵營養素,會影響血管壁彈性、血液攜氧能力以及身體的抗氧化能力,導致末梢血管功能欠佳,身體抵御寒冷的能力變弱,增加長凍瘡的可能性。
冬天
如何預防凍瘡
衣物裝備:冬季外出時,穿戴足夠保暖的衣物,重點保護好易生凍瘡的部位,如耳朵、手部、腳部和臉部。選擇加絨的帽子、圍巾,把耳朵與臉部圍住;佩戴防風保暖手套,最好是內里有絨毛的款式;穿上厚襪子與保暖性佳的雪地靴,全方位阻擋冷空氣侵襲。
室內保暖:室內溫度較低時,也別疏忽,準備熱水袋、暖手寶、電熱毯等取暖設備,讓身體時刻處于溫暖狀態,減少寒冷刺激。
適度運動:冬天不要長時間久坐、久臥,日常保持適量運動,像慢跑、跳繩、踢毽子這類簡單運動,能加速血液循環,增強身體產熱。工作學習間隙,抽空活動下手腳,做握拳、伸展動作,或是簡單的手指操、踮腳尖,都有助于活動末梢血管,維持良好血運。
按摩輔助:睡前泡泡腳,順便按摩雙腳,從腳趾向腳跟方向揉搓,再按揉腳踝、小腿;空閑時搓搓手、揉揉耳朵,每天花幾分鐘按摩易長凍瘡部位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。
均衡飲食:攝入充足的營養物質,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抵御寒冷。多吃富含蛋白質的肉類、豆類,為身體補充熱量;常吃新鮮蔬果,攝取豐富的維生素C、維生素E等抗氧化營養素,維持血管彈性;適當食用堅果,補充不飽和脂肪酸,增強耐寒能力。
規律作息: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睡眠習慣,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體機能恢復,強化新陳代謝與免疫力,讓身體能更從容應對寒冷。
保持干燥:盡量避免手腳、耳朵等部位長時間接觸水分,洗手、洗腳后及時擦干,若沾濕鞋襪、手套,要立刻更換,潮濕環境會加速熱量散失,加大長凍瘡風險。
防潮用品:雨雪天氣出行,穿防水的鞋子、雨靴,搭配防水手套,防止雨雪打濕身體,降低因潮濕引發凍瘡的概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