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,是中國傳統(tǒng)二十四節(jié)氣之首,標志著春季的開始,春氣始而建立。立春時間為每年2月3日或4日,代表著陽氣開始增長,大地漸漸復蘇,萬物生長的時節(jié),在立春之后,晝夜時間逐漸變長,天氣也逐漸變暖。那么,立春節(jié)氣人們會做什么呢?
春天
立春節(jié)氣人們會做什么
躲春:靜避寒陰,守護初陽
立春,作為二十四節(jié)氣之首,攜帶著古老的民俗傳統(tǒng)款款而來,躲春便是其中饒有趣味的一項。往昔歲月里,這習俗還有個更為貼切的別稱——“避春”。每至立春當日,大家多會安心宅在家中,鮮少外出晃悠,為的是躲開那尚有余威的冷空氣。老祖宗留下的養(yǎng)生智慧里,立春恰是陽氣開始萌動的時候,人體仿若新生的幼芽,需悉心呵護,遠離寒濕陰氣,如此才能穩(wěn)住健康根基。時移世易,現(xiàn)代生活節(jié)奏風馳電掣,生活理念也日新月異,可躲春這一老傳統(tǒng),依舊扎根在部分地區(qū),尤其是老一輩人的心里。每到立春,他們依舊遵循舊俗,閉門不出,靜靜守護這份傳承千年的儀式感。
咬春:品味春鮮,滋養(yǎng)身心
咬春,恰似一場舌尖上的迎春慶典,專指立春這天品嘗應季春蔬。追根溯源,這習俗脫胎于古老農(nóng)耕文明,先輩們深知,立春時節(jié),大地回暖,新鮮冒頭的蔬菜飽含生機,吃進肚里,能為身體注入活力,抵御疾病侵擾。咬春習俗各地有各地的特色,就拿春餅來說,有的地方偏愛烙制,有的鐘情蒸制,做好的面餅軟嫩勁道,卷入各類鮮蔬與肉食,滿滿當當一大口,春天的味道瞬間在味蕾綻放。還有些地方,立春這天,水靈靈的蘿卜成了桌上常客,清爽微辣,咬上一口,唇齒留香。更有意思的是,部分地區(qū)會端出“五辛盤”,把蔥、蒜、姜、芥末等辛辣食材匯聚一盤,據(jù)說吃下它,能驅(qū)散人體內(nèi)積攢的寒濕之氣,為健康添磚加瓦。
做春卷:巧制春味,傳承食光
立春之際,做春卷的習俗也熱熱鬧鬧地登場了。春卷,那可是用輕薄面皮裹起豐富餡料,再經(jīng)煎炸或蒸制,搖身一變而成的傳統(tǒng)美味。這一天,各家各戶都忙著炮制不同風味的春卷,為節(jié)日增添幾分煙火氣。說起春卷的來歷,也是源遠流長,早在古代,人們就會在立春之時,用面粉搟出薄餅,裹上時蔬與肉食大快朵頤,歲月流轉(zhuǎn),這薄餅不斷演變,最終成了如今模樣討喜、口感豐富的春卷。
做春卷
踏青:漫步春光,擁抱自然
立春一到,郊外便成了熱門打卡地,只因踏青這項傳統(tǒng)習俗太有吸引力。在這萬物復蘇、草長鶯飛的好時節(jié),大家紛紛涌向公園、郊外,一頭扎進大自然的懷抱,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空氣,感受蓬勃朝氣。踏青可不只是漫步賞景,更是一場身心的放松之旅,壓力悄然消散,活力緩緩回歸,免疫力也跟著蹭蹭提升。沿途繁花似錦、綠植蔥蘢,滿目皆是春的色彩;野餐時歡聲笑語,放風箏時肆意奔跑,與親友相伴的時光愜意又美好。
貼宜春帖:紅箋寄愿,喜迎春歸
宜春帖,承載著滿滿新春期許,為立春添上一抹喜慶的中國紅。每至立春日,家中門窗、門楣之上,總會貼上這紅彤彤的宜春帖。帖上或是吉祥話,或是韻味十足的詩句,寥寥數(shù)語,卻滿溢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,仿佛只要貼上它,春天的祥瑞就能穩(wěn)穩(wěn)落在家中。
吃春節(jié)菜:佳肴寄福,品味年俗
立春常常撞上春節(jié),于是,吃春節(jié)菜的習俗應運而生。春節(jié)菜匯聚了各地特色傳統(tǒng)佳肴,每一道都暗藏吉祥寓意,制作工藝更是世代相傳。闔家圍坐,共享這些飽含心意的菜肴,祈愿新的一年福運滿盈,闔家歡樂,讓團圓的年味愈發(fā)濃郁醇厚。